service phone

4000-288-501

NEWS CENTER

新闻资讯

Title
教养:向阿德勒学教养 爸妈不暴走

发布时间:2019-12-03 16:31    作者:大兴星明度假村    点击量:

32 --> 资料来源:未来Family-生活‧教养‧爱

北京拓展基地

小孩孩子30甇瑞惊天30小时Q10东山免费妈咪

近几年,台湾出版界热门的话题之一,莫过于由《被讨厌的勇气》带起的阿德勒心理学旋风,以及一波阿德勒研究热。
阿德勒是20世纪初期的奥地利心理学家,和佛洛伊德、荣格被誉为「心理学三巨头」;他的理论是教育界运用最广泛的心理学。
教养方式千百种,父母不免困惑自己的方法到底有没有效。阿德勒提出每个孩子心中有4个渴求(4C),只要掌握4C原则,就能培养出有归属感、有能力、有价值感、有勇气的孩子。

阿德勒心理学颠覆了很多父母对教养的认知。我们归纳出父母经常遇到的几个教养迷思,一一加以釐清;并根据阿德勒心理学的重要概念,提供清楚可行的具体做法,例如五种鼓励(不讚美)的语法等,让家长可以实际运用。

不管父母亲多爱孩子,教养之路都不会因此就畅行无阻。教养孩子是父母的一场自我发现之旅。透过养育小孩的过程,父母等于重新改造自己,让自己变得更成熟,有能力帮助孩子。

这几年,阿德勒(Alfred Adler)风潮横扫欧美及亚洲。一个上世纪的心理学家,竟然在百年后大受欢迎,他所提出的论点,应用在现代教育教养实务中,备受肯定,其中的魔法是什么?

「你快点起床,不要再赖床了……赶快吃早餐、别再发呆了,上学快迟到了!」「你再不收玩具,我就把它们都丢掉!」「你不要再弄弟弟了喔,我数到3……你没听到我说的话吗?去罚站!」这些情境是否似曾相识?孩子讲不听,每天家里大的叫、小的哭,爸妈大吼骂小孩,简直快崩溃。

实验教育「可能非学校」创办人「绿豆粉圆爸」赵介亭,曾经是以暴制暴、威胁、恐吓样样来的爸爸,遇到「阿德勒」后,改变了教养方式,迎来平等、和谐的亲子关係。

早年的生命经验形塑人格特质

阿德勒是何等人物?他是20世纪初期的维也纳心理学家,和佛洛伊德、荣格被誉为「心理学三巨头」。阿德勒的理论是教育界运用最广泛的心理学,非常重视儿童教育和人格的培养,认为孩子早年的生命经验会形塑他的生命风格(即人格特质)。

阿德勒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包括:以民主平等、尊重的态度,了解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真正目的,以温和且坚定的态度,运用鼓励、自然后果等方法去回应孩子的行为,培养独立、负责的孩子。

阿德勒心理学颠覆很多父母对教养的认知,让人不禁想问:「以前我们还不是被打大的,现在也活得好好的啊!」「尊重小孩?难道他犯错不用教训吗?」美国正向教养协会认证资深导师姚以婷指出,很多人以为惩罚就是管教、打了才会记住,但「教孩子不是要摧毁他的自信心」,惩罚会给孩子带来「我输了、我没能力、我错了」的感觉,这与父母想要孩子有自尊、有自信、懂得自爱的结果完全背道而驰。

宝血幼儿园园长何翩翩发现,家长常太快导入条件式或外控式的教养方法,例如只要孩子不听话,立刻叫他去罚站10分钟;随着孩子年纪渐长、处罚加乘,10分钟变20分钟、20分钟再没用就打下去,再来呢?「处罚只是让孩子感到害怕而已。」

《温和且坚定的正向教养》作者简.尼尔森(Jane Nelsen)指出,惩罚会带北京租车公司来4个「R后果」:憎恨(Resentment)、报复(Revenge)、叛逆(Rebellion)、退缩(Retreat)。「大人打小孩,小孩就去打更小的小孩或小动物出气,不舒服的情绪要找出口宣洩,」姚以婷说。

专制V.S.民主管教

高雄师大教育系教授、台湾阿德勒心理学会理事长杨瑞珠观察,台湾有很多人从小被打骂长大,「很多父母等孩子说『谢谢』,孩子等父母说『对不起』,不少人生活在遗憾中。」

阿德勒认为,每个人都有自卑感。杨瑞珠说:「自卑是天性;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好、更有能力,从自卑走向超越,也是天性。」错误的教养方式只会强化孩子的自卑感受,无助于让孩子变得更好。

阿德勒强调,民主的家庭气氛、鼓励的教养方式对孩子人格发展有深远的影响。孩子出生后,接收来自个人身体及外在环境的各种印象,创造出一套对自己、他人和环境的看法。如果孩子认为「他人及环境是友善的、我是可爱的」,便容易从正面的互动关係中,找到自己在团体里的定位和价值感。

杨瑞珠比较,专制的管教方式将使孩子变得依赖、被动、畏缩、没自信;阿德勒倡导民主平等,尊重每个孩子独特的个性,透过鼓励,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纳的,有勇气活出自己。

阿德勒主张,人生而平等、应该获得同样的尊重。建中辅导主任鲍顺聪指出,所谓的平等是指,「你的感受、尊严和我是同等价值的,」但父母很难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,因此大多为上对下的姿态。鲍顺聪听到绝大多数孩子的心声是:「希望父母不要这么担心自己,好像自己是负担,」感觉被否定。

教养方式千百种,父母不免困惑自己的管教到底有没有效?以阿德勒为基础、延伸出「正向教养」课程的简.尼尔森,提出有效教养的4个要件,包括:1.是否温和且坚定(尊重且鼓励)?2.是否让孩子感到归属感和价值感(有连结)?3.是否有长期的效果?惩罚只有短期的效果。4.是否教导良好品格应有的社会和生活技能?只要符合这四大原则,教养方式就不致于偏差。

阿德勒的4C原则

杨瑞珠表示,阿德勒提出每个孩子心中有4个渴求,分别是:1.有连结(Connection),感到有所归属、自己有一席之地;2.有能力(Capable),自制自律,有能力自立;3.有意义(Counts),有贡献,感到有价值;4.有勇气(Courage),有信心面对挑战。

只要掌握这4C原则,就能够培养出有归属感、有能力、有价值感、有勇气的孩子;相反的,若缺乏任何1C,就会产生不当的行为。

阿德勒认为,人所有的行为都有社会目的,最终追求的就是归属感和价值感、和人有连结。而「孩子的归属感来自于,父母和老师对他的认同,」杨瑞珠说。也因此,父母的管教想要发挥效果,最重要的前提是让孩子感受到被爱、有归属感。

杨瑞珠指出,阿德勒与传统的行为改变主义最不同的是,不用奖赏、处罚,而是让团体中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有贡献、被接纳、有归属感的。

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教授吴毓莹表示,阿德勒谈「社会情怀」,简单来说,就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用、有贡献,有「有用感」;即使2、3岁的小孩,都会想帮忙、做一些他觉得有贡献的事。

如何让每个孩子都有贡献的感觉?杨瑞珠认为,家长必须有多元的价值观,而非单一的成功定义,一味的追求好成绩、考明星学校。例如:老大会念书、老二很会动手做,孩子有不同的长处,感觉自己是有用的。

找出问题行为背后的目的

阿德勒提出「目的论」,每个人的行为一定都有目的。研究阿德勒的心理学家德瑞克斯(Rudolf Dreikurs),将孩子不当行为背后的目的,区分为:过度寻求关注、争夺权力、报复、自暴自弃等四类。

孩子的问题行为可能是出于潜意识、不自觉的,就算爸妈问孩子为什么这样做,他也答不出来。因此,出现问题行为时,不要只看表面的行为,而要了解不当行为背后的目的是什么。

吴毓莹表示:「出现问题行为的孩子就是一个气馁的孩子。」他可能想寻求连结,只是用错方法、过度寻求关注;如果他的能力不被大人看到,他就想争取权力、证明他比你厉害。

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,最重要的是以温和且坚定的态度处理。姚以婷指出,以温和为纵轴、坚定为横轴,父母的管教模式可以区分为四大类:严厉管教、溺爱、忽略、温和且坚定。

姚以婷观察,很多父母自己从小被严管长大,因此刻意想给孩子爱的教育,却因为高温和、低坚定而陷入溺爱的模式。更多的父母则是在严厉管教和溺爱之间摆荡:严厉管教、打骂孩子产生罪恶感之后,又转变为溺爱,一阵子后又因受不了孩子被宠坏,又回到严厉管教。

还有一种是忽略。家长因为不知道怎么教孩子,或是因为工作忙碌、亲子之间缺乏互动,孩子无法与父母建立归属感,会自认毫无价值、怀疑别人对他的善意。

阿德勒强调,从外在控制走向内在控制,能够内控的人才能自我做判断、承担后果。严厉管教、溺爱的管教模式,大人给太多外在的控制,孩子就学不会如何自我负责。

温和且坚定的态度面对孩子

爸妈只要用温和且坚定的态度,教孩子规矩、学会负责任。姚以婷解释,「温和是尊重孩子,坚定则是对自己和情境的尊重,」爸妈一旦和孩子约定好,就必须坚持。例如:孩子在餐厅吵闹,妈妈可以说「如果你保持安静,就可以留在这里」,如果还是静不下来,妈妈可以让他选择自己出去,或是被妈妈带出去。

对孩子来说,规矩带来行为的依归,是必要的;如果大人没有坚持,孩子会不断挑战大人的底限。例如:妈妈事先和孩子约定好,开车时若吵闹就停车,等安静后再开车。孩子不听话、吵闹时,妈妈只要停车,表明立场并坚持决定,不需做任何解释。

姚以婷不讳言,要做到温和且坚定的确很不容易;当孩子踩到大人的底限时,大人也会因为感到自卑而自我防御,攻击、制止小孩,但这样并不会让孩子变得更好。

杨瑞珠形容:「教养孩子是父母的一场自我发现之旅。」假如父母没有机会自我觉察,十之八九会用自己爸妈的管教方式,打骂小孩、专制而不民主。

帮助孩子培养不完美的勇气

父母要先觉察自己,改掉用负面眼光在孩子身上挑错的习惯。鲍顺聪说:「如果爸妈没有真心的接纳、欣赏孩子,潜意识对他没有信心,光是嘴巴上说对他有信心,是骗不了小孩的。」

姚以婷指出,有些家长误以为阿德勒或正向教养,就是改变和孩子说话的方式,「骨子里还是想控制小孩,这其实是假温和、假尊重。」想要培养独立、负责的孩子,爸妈必须学习不要将个人的欲望、期望、压力强加在孩子身上。

姚以婷表示,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,没有人是完美的,「孩子若有任何缺失或不足,不需要因此被羞辱或感到自卑。」尊重和鼓励能让孩子觉得,他现在的样子就很好了,不必等到将来变成理想的样子,才能让自己或别人接受他。受到鼓励的孩子,能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,而且在不被人接纳时,能够接纳自己。

而家长是否有这样的心态,能够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完整的接纳自己,探索自己的能力和兴趣?姚以婷说,很多大人并没有这样的成长历程,透过养育小孩,父母等于重新改造自己,让自己变得更成熟,可以帮助孩子。

关係转好前会经历痛苦的「排毒期」

採用阿德勒教养之前,爸妈必须有「初期孩子的问题行为可能变得更严重」的心理準备。赵介亭以过来人经验分享,他们家就经过了6个月痛苦的「排毒期」。由于他和太太决定施行民主,孩子因此变本加厉,试探他们的底限、是不是玩真的。那阵子孩子变得更爱生气,重演赵介亭自己以前生气的样子。

赵介亭说,一旦顺利度过痛苦的黑暗期,就会有「柳暗花明又一村」的感觉。而黑暗期的长短,取决你之前教养的模式和孩子的关係;如果之前常惩罚、羞辱孩子,时间就会拉长。

《未来Family2018 7月号》

搜更多「 阿德、教养、爸妈」相关经验新知。

搜寻,就从BabyHome开始。



分享 列印 收藏
想要孩子听话不是狠心就有用!引导他冷静且不伤害自己的5步骤 孩子不乖不论对错一起处罚?实施连坐法的4大缺点

延伸阅读


  • 新手爸妈必备0-12个月宝宝餵食懒人包
  • 孩子打针为什么爸妈也跟着哭?医师自白:当上爸妈后才能体会
  • 孩子常一遇到困难就习惯转头找帮手?透过小游戏培养勇敢与自信
  • 不同家庭背景导致教养方式不同!2招避免夫妻争执
  • YouTube Kids竟播放暴力自杀影片!家长可先「将不当影片进行标记」
返回列表
网站地图 <a href="https://www.teamrater.com">拓展训练</a>|<a href="https://www.teamrater.com">团建公司</a>